第110章 流放五百里(3 / 4)

加入书签

她也是iǎ学才毕业的年纪啊。

话间,坐船已经驶入郁州岛海域,而此时距离时穿他们离开海洲码头已有两个iǎ时,时穿站在船上眺望越来越近的郁州岛,随口念出了苏东坡昔日等云台山,于龙兴寺所做的诗句:“我昔登朐山,日出观苍凉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郁州岛是来自《山海经》的古地名,宋代郁州设东海县,海州三大盐场:洛要、板浦、惠泽,其中惠泽盐场就在郁州,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他在担任海州沭阳县知县期间,当时的知州孙伯纯担心盐场的设立会形成惯例,加重百姓赋役,因而不怎么支持朝廷这一决定。

孙伯纯的观点得到了海州乡绅的支持,而宋代官府向来对百姓软弱,也许知道在当地开办盐场触犯了当地利益,所以三大盐场经营的谨iǎ慎微,盐监们对当地的ī盐睁只眼闭只眼,而ī盐嘛,按孙伯纯的观点:“官买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盐不足。”――只要ī盐合法jiā纳盐税,不管他们能生产多少,盐场全包了。

因为这个缘故,原先必须重兵保护的盐场,经过新法骨干几经裁撤后,整个东海县已经变成乡兵的天下。明显的证据就是:从郁州岛开出的盐船上,几乎见不到官军的影子,全是乡间的社兵、乡勇、团练……

据说,上面的每座货栈背后都来头不浅,有的栈主能直接通到京城去,让三省六部的官员替他说话,九品iǎ官怎敢冲这些人下手――干脆也分一杯羹吧。

嗯,奴家还听说,岛上不打渔不耕作的闲余百姓,以看守货栈为主业,因为岛上货栈警卫多,虽然是充军流放之地,治安状况却比汴梁城还好――随便一个闲人上岛,岛上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盯着,生恐是哪个愣头青官员又来找事,或者是海盗前来探路……”

时穿明白了:“为了看守自己的货栈,货栈主们肯定雇用家丁,ī下里购置武器,所以岛上既不愁武器,也不愁武装人员――时大郎的姐夫海公子,一定是看中岛子的这个特才故意定居岛上。”

黄娥想了想:“父亲不曾接触过海商,所以奴家不清楚海上贸易的情况,但我常听人说,海船ǐng能装货的,一次能把两三仓库的货装运在舱里。经常做海贸的商人,恐怕家里不止一艘船,那么他们储存货物的货栈,往少里说也该有二三十座仓库吧,看守这些仓库群的警卫又有多少,没数……

我看施衙内在海州城出行的时候,身边常带着二三十个随从,施衙内在城中游玩尚且如此大的排场,以此估算,他姐夫的护卫,至少应该是衙内长随的十倍。”

既然大家是乡里乡亲,那就好说话了――东海巡检远远看到船上飘扬的旗帜,顿时失去的检查的兴致,ā肩而过的盐船上,乡兵们还不时向船上的水手打着招呼,相互调侃着,至于船上载的什么货,人压根没兴趣。

船驶过正对海州方向的东海县“官船码头”,并没有做出停靠的努力,而是继续沿着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向岛的东北方向航行。过了一会儿,东海县官船码头已被抛在脑后,沿途多了些ī人兴建码头,这类码头一般不容许别家的船停靠,自家船不进港的时候,码头上人影很少,来回抱着膀子走动的,基本上是社兵。当然,这些社兵依旧认识时穿坐舟悬挂的海公子旗帜,船路过的时候,他们纷纷向船上打招呼。

“一次贩运二三十座仓库的货物,对海商来说还是iǎ生意”,时穿回忆着宋代笔记上的内容,慢慢地说:“据说垄断曰本生意的宋商,如朱(明州朱氏家族朱仁聪商团)、周(台州周氏家族商团,以周文德周文裔为主)、陈(福州陈氏家族陈文佑商团)、孙(明州孙氏家族孙忠商团)、李(泉州李氏家族李充商团)等五大家族,光是储存货物的仓库绵延十数里。

当然,他们的仓库不会在官府的眼皮底下,记得周氏家族有自己的ī港――台州宁海(今日宁bō0东岙村三湾。而其他几个家族都没有记述,没准他们就在这郁州岛上,有自己的ī港与仓库……哼哼,毕竟这里是华夏大陆通往曰本的最近节点。那海公子嘛……”

黄娥想了想,马上崇拜地看着时穿:“还是哥哥想得深远,没错,无论从哪里出航,往曰本的海船都要在郁州岛补水补货,这样管制宽松的地方,实在是……啊,那位以郁州岛为封地的帝姬,怎么愿意放弃这块难道她一点不知情?”

“怕是知情的,但是水太深太浑,比如宗室王孙大都有参与,一位帝姬只分到少数利润。于是她想着:出了事,我是领主,要背灾祸,没事的时候,便宜被大家占了大头,我不愿意所以……”

黄娥用手帕捂着嘴,细声细气的笑了:“哥哥总是不正经,帝姬(公主)也拿来调笑……”黄娥的话语里,却没有任何谴责的语气,以至于这话说的像撒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