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让利移民(3 / 8)

加入书签

他认为老朱设辽东都司,对辽东实行军管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因为当下的辽东还没办法承受太多移民,移民不够的情况下,辽东自然也就没办法建设那么多民生方面的水利设施。

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辽东这样各族混居的边塞之地,军屯是最好的办法。

辽东的水利建设乏善可陈,虽然在朱元璋的旨意下,当地卫所的军户也有疏浚河道、修建船闸等工程,但主要是从军事的角度出发,为的也只是保障辽河和松花江的航道畅通,以保证军队的物资供给,而不是从农业灌溉的角度出发。

因此,辽东本身的农业十分缺少抵抗水旱灾害的能力。

加上辽东本地不能产棉,所有工匠都为军队服务,而当地又常常因为水利设施不足而闹灾荒,因此辽东的发展始终跟不上内地诸省的速度。

在朱高煦看来,如今辽东的军户赖于老朱“每人授田五十亩”的政策还算富足,可一旦卫所武官开始压迫军户,那辽东的军户负担就会比内地的一般老百姓更重,成了被禁锢在土地上的奴隶。

一旦军户贫瘠,那他们就只能开始想方设法的南逃,而军户南逃的现象一旦出现就很难挽回局面,辽东的武备必定走向废弛。

这些年,他手中经过了大大小小许多案子,按常理来说不可能不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

他之所以这么说,恐怕是高煦那孩子做的事情都不是他能做主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眉头皱成了川字,顺手也将奏疏打开了。

【二月丁卯,众与渤海王往……】

情报的内容是从二月二十开始的,朱元璋算了算时间,正巧是朱高煦他们出了三万卫地界的时候,接上了几个月前他所看情报的内容。

只要辽东的军备废弛到一定程度,那蒙古、女真就会源源不断的南下劫掠,破坏辽东当地的民生。

辽东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能力本来就低,财富积累速度很慢,被抢一次就得拿几年时间来恢复,年年被抢,那就只有每况愈下,最后成为大明的一道伤口,不断流血,继而加重山东和河北百姓的负担……

“这小子……”看着朱高煦这一路对辽东的评价偏向贬低,老朱自己都不由看着有些生气。

好在他早已在去年习惯了朱高煦先抑再扬的评价方式,所以他强压着脾气继续往下看了下去。

后续的内容不出他的预料,朱高煦在贬低过后,也开始褒奖起了老朱。

察觉这点,朱元璋颔首满意,很快沉入其中。

在这份奏疏中,记录情报的锦衣卫将如何接近朱高煦,北行队伍每日做出什么调整,还有他亲耳听到朱高煦说了什么话的内容给尽数记录。

这一路北上,朱高煦说的最多的就是辽东的问题,而朱高煦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多时候与朱元璋一样,因此他也能够通过这些角度来了解已经全境光复七年的辽东是何种状态。

在锦衣卫的记录中,朱高煦认为辽东这块地方之所以需要山东供给粮草,主要在于元代并未好妥善的治理辽东,而后的元末动乱更是致使许多辽金时期的水利设施被破坏。

这是辽东困苦的原因,而之后大明统治辽东过后,除去盖、海、复、金四州外,其余地方没有正常的行政管理,致使辽东在庙堂上只能通过皇帝个人的意愿和想法来投入建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