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4 / 8)

加入书签

正德年间想把京察改为三年一考察,结果遭到了百官们的强烈反对,最后无法执行下去,而今朱高煦每年一查,可以说让那些本就手脚不干净的官员是胆战心惊,辗转难眠。

正如徐硕他们的讨论一样,别说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官员,就连他们这种比较清廉的官员,都在担心自己的功绩不达标而被留职或更换。

这样的效果,正是朱高煦想要的,因为洪武年间那套二十几年才更换几万官员的效率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日益庞大的新政官员体系,正如眼下……

“报考下一次科举的新政学子数量有这么多?”

距离桐梓县千里之外的南京城春和殿内,饶是朱高煦,也不由得被手中奏疏所汇报的数字感到震惊。

“丙等表示欠缺,留职留级观察,丁等则是降职一级,以儆效尤。”

可以说,朱高煦制定的就是简单的升迁评价,不同的是考功司只负责考功,而地区考功官员若是考功出现问题,哪怕只有一个官员出现问题,他也会遭到降职一级的处罚。

至于官员的问题,则是有各省的巡察御史负责记录和监督,一旦有违法违纪的事情发生,那巡察御史就会上奏天听,由宫廷视程度来派遣大理寺、刑部、刑科、锦衣卫与西厂来处理。

朱高煦倒是没有单独再设立新的监察衙门,毕竟老朱留下的衙门已经足够用了,基本涵盖了各个方面。

他要做的,就是加强或集中这些衙门该做的事情与权力便可。

【二十二万七千六百二十七人】

瞧着这串数字,朱高煦先是震惊,而后便是询问:“今年毕业的学子数量有多少?”

“大约三十三万。”亦失哈凑上前来回答,并继续道:“由于年初只选了十万胥吏的事情开始发酵,许多学子都对日后走胥吏路线感到了怀疑,故而开始转向科举。”

亦失哈的话让朱高煦颔首,就业环境越差,吃朝廷这碗饭的人就越多,朱高煦很清楚这个道理。

至于洪武年间逐渐改为十年一考的“京察”制度,也被朱高煦常态化制定为“一年一检查,三年一考功”的方式。

简单来说,每年都会有巡察御史与户部考功司官员前来巡视,三年都合格才能被评价功绩。

这三年间,即便前两年都是甲等,但最后一年只有乙等,那也无法达到甲等的标准,只能按照乙等来算。

可以说,洪武年间的京察制度顶多就是大明官员头顶上的利剑,但永乐年间的京察制度就是放在官员们脖子上的斧头。

利剑割喉,斧头断头,这便是百官们的评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