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改变就是好事(2 / 2)

加入书签

同时还要有大量的基础建设开始准备,物资要开始囤积,民夫劳役要招募,国内的安定也要维护,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大国用兵,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得不慎。

秋狝就是一次契机,赵祯在这次秋狝之中提出了尚武之风,结果相当不错,虽不是人人尚武,但最少朝臣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改变就是好事。

而皇位的继承上也产生了最终结果,最少把俩个儿子都安排好了,幸好自己只有俩个儿子,若是萧挞里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儿,赵祯还要考虑如何安置他。

至于朝中官制的改革,在回朝的路上就已经开始悄然改变。

回看大宋如今的局面,若是官家是错的就没人是对的了!

“您自己看待自己所在的衙门,是否觉得有人浮于事之像?您觉得官家革新可有好处?”

这同样是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当然保守文官也会出言反击,否认这个问题,但很可惜他们中了圈套,提问者已经准备了一堆实例,只要他否认,便会不断抛出,直至你无话可说。

“事实善于雄辩!”这是大宋每个报馆之中必须悬挂的一副牌匾,任何报员都要把这句话刻进心里。

这就是好赵祯要的结果,让保守派的臣子在这些“局外人”的眼中变成固步自封的人,让他们成为百姓所唾弃的对象,让他们不得不改变。

寄禄官,差遣官,两者将要合并的消息在队伍之中传开,回朝的路上就没消停过,很快形成一场辩论,但赵祯却没有那么多的话,而是静观其变。

但他相信,当秋狝的队伍回朝之后,一切都会尘埃落定。

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在回朝之前表态,战队,给出自己的立场,才不会再以后被动,站队有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和皇帝站在一队,从一开始你就赢了。

赵祯不是全盘否定保守的臣子,但要想革新就必须有所舍弃,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一些传统的价值观依旧存在,这些保守的臣子中也有不少是彬彬有礼前谦谦君子。

但在年轻文人的围攻之下,他们的陈旧思想就显得那么的面目可憎。

赵祯相信,不用秋狝队伍回朝,这报纸就能把消息在神都城中铺天盖地的宣传开,谁说了什么话,谁是顽固不化之人,都会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神都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中。

若不是只有一年的时间,赵祯不会用上这种极端的手段,用时间不断的一点一滴的改革才是最好的方法,但他等不了。

一年之后便要对辽朝进行最后一次北伐,这是彻底攻陷草原的灭国之战,赵祯不会留手,再次之前完成大宋朝堂的改革势在必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